close

康熙

看到一篇關於學測考試的看法

身為月亮式(初一十五不一樣)教改的學生有些心得想分享。這裡我們只談社會科,就是常說的歷史地理公民。

相信【社會科】不被重視,不是近一兩年才有的問題,特別是社會科中的歷史和公民(公民部分還涵蓋社會法律政治經濟)。最近僥倖做了社會科的家教,更是有所感觸,一開始。我也很訝異怎麼會有人請社會家教呢?社會不是背一背,自己再整理一下,就可以上戰場的嗎?

接觸學生後,發現學生是一名很上進而且很用功(儘管剛考完段考,還是每天都會複習的乖學生),讓我也不敢馬虎,總是很認真的備課,甚至自己做講義。

不禁讓我回想起以前高中上課,歷史老師總是要我們把一件事的前因後果交代清楚。但是我們總是重點式的背出答案:

16世紀宗教改革 

原因是1.教會腐敗 2.制度僵化.......

每一個章節幾乎都是這樣子背過去,但因為"癡迷"歷史的我,通常都可以過目不忘。(我連康熙皇帝的生卒年都記得清清楚楚)就比同儕少了很多痛苦的過程,而且到現在都還說得出許多事件的大概。(但到了大學,政治學幾乎也是這樣子背真的讓我很不爽XDD)

  

(放張康熙爺的照片XD)

 

可是我發現,現在的學生,就算是用功的也只記得一個章節內發生的事件,完全不能把前因後果串聯在一起。

她們的歷史知識是支離破碎的,就像硬生生地把射鵰英雄傳拆成三份:

1.郭靖生長在蒙古 為報父仇回中原

2.巧遇武林高人 練就蓋世武功

3.成為一代大俠 對抗蒙古死守襄陽城

(那黃蓉呢!!蓉兒呢!!!!!! 敲碗!!!!!)

對,故事架構是有的,但絕對不是精華,這連摘要都很難稱得上,這叫時間流程。

導致一遇到大考特別是世界史混合題,就覺得每個答案都好像,但是誰先誰後,完全無法判別。

其實社會科是一門需要大量邏輯思考的學問,所以我的習慣是劃出一條時間軸,把能想到的重要事件按照時間表寫出來。

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,前27年屋大維接受奧古斯都稱號......

 

不管中西史都寫出來,然後觀察其中的關係。

你自然而然會發現原來就算不在同一洲裡,世界發展還是交互影響的,特別是中古史之後。(沒有十字軍東征,羅盤怎麼會長腳跑走?聖經為什麼可以變成人手一本!!!)

然後遇到不懂的,就上網查,在查資料的過程中往往不能第一個就瀏覽到想要的資料,但藉由反覆查找審視、多方參考,會讓自己對事情的始末更清楚,也就更不容易忘記。
然而,這是我在大學才能做的事,高中生的時間太短,課程內容太龐雜,還記得在兩年台灣高中生涯裡,每天都是晚上七點開始唸書,一路念到晚上12點 2、3點的也都有。
自殺式的三纇(淚?累?)組,連把課本的資訊搞懂都有困難,何況額外找資料?

其實有時候,我覺得最"博學"的學生其實不是博士生,而是台灣的高中生,因為他們什麼都要會!!真的是上知天文、下知地理!

苦讀學子  

 

大學學測出題方向被說死板,其實我覺得反而是體恤學生;如果出申論題,那才真的會讓學生瘋掉!

我不能說我贊成這種考試制度,但是我也並不反對。

教育是一門很難實驗的科學,就是因為重要,所以更要謹慎,不能說改就改。在此,對所有的老師致上最高的敬意,特別是社會科老師,因為他們一直默默奉獻。不管學生未來是飛黃騰達,還是淪落街頭,他們都不曾吝於授業,持續在基層做培育未來人才的工作。教職,真的是一種良心事業。

 

孔哥  

拿一張Q版孔夫子的照片做代表好了!

老師辛苦了!謝謝你們!

arrow
arrow

    陽揚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