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g  

     前兩天看見洪蘭教授對於現在大學生的一些評語,雖然文章中並沒有直接點名學校,但大家讀著都心裡有數是哪一所大學。縱使事後校方對此做出解釋,但依筆者看來,再多的解釋都於事無補。不能否認的,台灣的大學生素質就是這個樣子,偶而能見到幾個優秀「不缺課」的學生就算是教授的福氣了。

    根據社會學家的建議,如果要做一份具有信度的觀察報告,除了實地訪查外,觀察的時間長短也是不可忽視的,而對於這種「課程評鑑」更重要的一點是要「客觀」。如果學生或老師知道今天有督學或評鑑委員要來,所做出來的評鑑結果就不夠客觀。(就像沒有人會在老闆站在眼前時,還不把“舒壓的網站”關掉)而筆者我這陣子對大學生的“生態”(生活型態)觀察也有一番心得。

 

大學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門派:

 

宅神派(宅在宿舍打線上遊戲或是看PPS)

 

夜字門(夜市+夜保+夜衝+夜唱+夜店)

 

還有講究心遠地自偏的隱士們(晚上十二點睡覺,早上八點一定會起床的乖寶寶)。

 

        越是高年級門派界線越是清楚。早上上課時可以看到各門派修行的成果,宅神幫的當然要好好保護眼睛所以會在課堂上閉目養神;夜字門的子弟為了不浪費已繳的房租或是住宿費,所以都會在宿舍休養生息;而課堂上總是靠身強體健的隱士們撐場面。當然,各大門派也都不是省油的燈,總是會派一兩個「值班」的假隱士去上課臥底,以防教授點名。台上的教授大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因為不論來了多少學生都是領一樣的薪水、上一樣的課,萬一逼急了學生,弄得期末評鑑不佳,下學期的研究經費可能還會飛了。

 

        就是這樣的惡性循環,造成台灣大學生四年畢業後(甚至五六年畢業後)比當年高中畢業的程度還糟糕。再來比較我們隔海的鄰居,對於大學的競爭是何等的激烈,學生是如何認真勤奮? 好,如果說是因為他們大學數和學生數比例比較懸殊,所以競爭激烈,但是如果我們往北看,光是一個東京就有100多所大學(東京人口數大約是一千一百多萬人),但眾所皆知的,日本的高中生升學壓力比台灣大上好多倍,日本的學生是抱持者寧缺勿濫的精神在考大學。而台灣呢?

 

        再看看台灣人最喜歡留學的地方-----美國。在美國,其實華人念大學的比例比美國本土的白人要來得多。因為美國人從小就很清楚自己要得是什麼樣的工作,他們在高中以前就培養好一技之長,高中畢業後,就直接去工作。如果需要文憑,可能去工作個一年(台灣人常東施效顰地學人家take a gap year卻一事無成),再自己供自己念大學。再者,一堂折合台幣要3000元的課,你還敢翹嗎?

 

        很多大學生抱怨通識課無趣,很浪費時間又學不太到東西。筆者親身經歷後並不反對這樣的想法。因為有些通識課教的觀念其實是國中的課程,重複地教一樣的內容,真的對學生沒有什麼幫助。況且沒有加深,課堂人數又過多導致沒品質,教學沒效率的課程頗多(這種課俗稱“營養學分”)。筆者建議學校還不如將通識減少甚至刪除,改開一些真的有意義的課,甚至是可以考取證照、執照的課程。如此一來,修課人數可以縮減,教學內容也比較有意義,樂於學習的學生自然會興致勃勃地來修課,而自以為撿到“休息時間”的學生當然就不會來霸占名額。

 

        要改善大學生的素質,不是幾個評鑑就可以打發的。大學普及化,只會讓大學學位品質下降,並不會讓國民教育水準提升。大眾對於許多大學畢業卻無謀生能力(像不會拌麵之類)的新生代也不要過於批評。畢竟,是我們逼他們走上「大學」這條路。

 

        過去,提倡社會運動的大都是學生,現在,卻是政治人物。是不是代表學生們已經缺乏了獨立思考的能力?只會隨波逐流,哪邊熱鬧哪邊去? 筆者認為,教育的重點應該放在學生的潛能探索,找到他們真正想要的,樂於從事的,而不是那一張浪費四年35041小時換來的西卡紙。如果台灣的未來是交給一群拿者西卡紙的ET(使用電腦過度,只有按滑鼠的兩隻手指頭比較發達),那些教育經費是不是現在就該停發,改去做些更有意義的事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陽揚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